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校史编研

  • 校史编研

天大荣光之一腔热忱报家国的水利专家徐赤文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攻势摧枯拉朽。华东三野解放浙江时,周恩来就曾电告进驻温州的二十一军政委康志强,请他要保护好一位在温的老专家,希望日后他能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作出贡献。195358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一七七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了水利专家徐赤文为浙江省温州市副市长。令周总理关注的这位老专家,就是我校优秀校友徐赤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将军又致函徐赤文,邀请他赴京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徐赤文欣然接受并立即动身,但是由于当时温州交通极为落后,只得乘坐蚱蜢船去金华再转坐火车北上,不料途经丽水时腰部意外严重扭伤,无奈只得折回老家养病。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013.png
徐赤文(1887-1963)


徐赤文

      名宗溥,以字行,1887年出生于温州城区一富商家庭。早年勤学,力争自力外出读官费学校。1910年离家求学,一次为了争取有酬金的考试,他不顾山路崎岖,长途跋涉到福建参加考试,并且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有其他考生嫉妒他是外地人占了酬金名额,遂几人起哄将他撵回。徐赤文从中愈发体会到求学的不易,因而在以后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形成了勤俭刻苦的习惯。1912年徐赤文终以官费考入北洋大学,后于民国五年十二月以平均分86.47的成绩从北洋大学土木系戊班毕业,平均分专业排名第二,这个成绩在以严谨治学著称的北洋大学中是十分优异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徐赤文的专业知识十分扎实。即使在毕业后,徐赤文也没有停止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历史久远仅笔者能检索到的就三十余篇,如《河北各河之冰期水文测量》、《华北气象之概况(附图表)》、《华北五大河十八年洪水之情形与十三年洪水之比较》等

微信截图_20230224090855.png

(徐赤文在北洋大学时的成绩单)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042.jpg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024.png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045.png

(徐赤文在学期间在《北洋大学校季刊》中发表的全英文文章节选)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北洋大学的学习不仅教会了徐赤文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是将家国情怀的信仰赋予了他,这一品格跟随了他一生。徐赤文在读书期间,就曾将自己在北洋大学实习的过程和感想写了一篇题为《北戴河游记》的文章,文章发表在了1915年第1期的《北洋大学校季刊》中,文中不仅用华丽的辞藻向我们描绘出北戴河的风景秀丽、蔚为大观,还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心系国运、忧国忧民的感情,更倡导当代青年勿忘投笔之志。文中写道:“……虽然,余于此游,又不能不无悲且憾矣。夫直省非我国北部诸行省之一乎?北戴河又非直省中山水之秀者乎?然其滨海之区,今为外人所有者,已强半矣。昔人有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今之酣睡者,直高枕于袵席之上,岂特卧榻之侧乎?凡我国人,宜如何励精图治,以求免于灭亡之祸,乃复志在苟安,闒茸不振?嗟平,鱼游沸鼎之中,燕巢焚幕之上,欲其不羅于焦烂之患者,其可得乎?昔者终军妙年,欲致劲越,贾谊弱冠,请系单于,其猛气纷纭,雄心四据者,实足以为我人之典型。我愿我辈少年,其无望投笔之志也可。”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910.png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051.png
(《北洋大学校季刊》1915年第1期中的《北戴河游记》)

      徐赤文毕业之后,一腔赤诚之情从未因时光而变迁。在《申报》中记载在1922年夏秋,浙江全省遭遇了“壬戌”特大水灾,徐赤文和友人一起赴杭与时任浙江督军的卢永祥商讨,为拆坝筑桥筹集钱款,最终卢永祥同意“急赈附捐以三个月为限,以后附捐,应归建桥之用”;1925年,徐宗溥与高云麟、叶尔恺等浙人联名致电浙江督军卢永祥,“敦切转告张、陈两军长,严饬所部军队,万弗接近孙军,致生误会,再起兵端”,呼吁和平保境爱民;徐赤文一直心系母校,《北洋半月刊》中曾报道他是最早一批加入北洋校友会的成员,并且被选为后补执委;1935年的《北洋周刊》中记录徐赤文为北洋大学图书馆的重建捐款100元,要知道在1930年前后,一斤面的价格只是0.07元;徐赤文工作后职级迭升,待遇很好,可是他平时生活简朴,把节省的钱储存起来用于急需,他常说“不该用的钱,一分也要节省,该用的钱再多也得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带头一次性购买抗日救国公债二万元,被传为佳话;徐赤文秉性耿直,1948年,他对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腐败现象不满,便辞去华北水利委员会要职回到家乡温州。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徐赤文依旧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与马寅初、竺可桢、童第周、陆士嘉等其他20位科学文化界代表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就印度干涉我国西藏事务恶劣行径的联合发言,此联合发言在1959年5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首次发表,后被收录在《新华半月刊》中。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056.png

(《北洋半月刊》中报道徐赤文被选为北洋校友会候补执委)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100.jpg

(《北洋周刊》1935年第91期中的《募建图书馆捐款续闻》中记录徐赤文捐款)

微信图片_20230224085104.png

(1959年第11期《新华半月刊》收录的徐赤文参与的联合发言)

       徐赤文毕生从事水利工程建设,足迹遍及黄河、淮河、滹沱河、桑干河、珠江、都江等流域。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在工程现场时常是身先士卒,不辞艰险,为技术工程人员之楷模。北洋大学毕业后,他的职务迭升,月薪曾经达500银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可是他从来不是西装革履,更没有大专家派头,而是双腿打着绑腿。过去打绑腿的大都是车夫、士兵等人,因此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这样?他说:“你们不要小看这绑腿,这对我的工作作用很大,我长期在深山荒野调查、测量施工,那些地方虫多、蛇多、刺多,没有绑腿寸步难行。我就是靠它保全了双腿,不然还回不到家哩!”1934年,他任山西滹沱河工程处主任工程师,在滹沱河围堰合拢时,因水流湍急,抛石或沙袋都被冲走。在此关键时刻,他不顾自身安危,与其他工程人员一起涉入水中进行抢救。他的表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大鼓舞了士气,终于制伏了险恶的“水魔”,围堰成功,确保了整个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由于他长期活跃在华北水利工程上,处处以身作则,功绩卓越,北方百姓将他和原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徐世大誉为“北方双徐”。

       徐赤文在家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对温州水利非常热心支持。1917年,他大学毕业逗留家乡之际,就开始活动温州城河疏浚事宜,他奔走联系各界人士,争取当局温处道尹黄涵之的重视,疏浚城河,增设陡门,提高排涝排污能力。1933年,徐赤文回家探亲期间,再次筹划温州城河工程,新建三角城头,象门河等两座水闸。1950年,作为当年浙江全省四大工程之一、温州市解放后第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建设的灰桥陡门建造工程开展,市政府聘请徐赤文为该项目的工程技术顾问。项目同年3月15日正式动工,4月下旬竣工,比原计划70天的工期提前20多天完工。完工后即来大水,开闸使用效果很好,工程也经受了之后五十多年的时间考验。徐赤文于1952年担任温州东郊杨府山、筲箕涂的江堤修建工作。此工程地处两河交汇,水流急,漩涡多,由于长期受潮水侵蚀,堤岸塌落,水害严重。传统的抛石或沙袋的奠基方法,均被冲击力的极大水流冲走。徐赤文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想出妙计,建议就地取材,设计制作直径80-100公分的竹笼,内装“蓈茨柴”(蕨类植物),上放石块压扁,沉入河底作基脚,挡住急流可起到阻塞作用,由此层层堆叠,向外延伸,形成一条1000余镇浪安澜的“长龙”,根治了水患,此方法一度在各地推广,广为流传。

图片





微信截图_20230224090420.png

(徐赤文三官殿巷故居,已列入市级文物名单)


参考文献:

[1]   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温州百年风云1876-1978[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委会.鹿城文史资料 第3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

[3]   马寅初、竺可桢、徐赤文等.中国人民对印度干涉者的挑衅不能再沉默不理[J].新华半月刊,1959,(11):84-85.

[4]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著.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5]   叶景葵撰. 叶景葵文集 下[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温州市瓯海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瓯海文史资料 第十一辑 塘河文化[M]. 2005.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温州市鹿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鹿城文史资料 第9辑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特辑 经济、文教 人物、建筑、综合[M]. 1995.


文字来源:王洪钰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档案馆馆藏、王洪钰

编辑:徐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