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校史编研

  • 校史编研

天大荣光之改革开放初期的“民间外交使者”——北洋学子董维翰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鼓励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引进来,走出去”的时代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他们通过旅游、留学、商务考察等方式,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也看到了中国的不足之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这其中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也背起行囊,再续跨越50年的欧洲之旅,他就是著名电机专家,德国与捷克双博士学位获得者——天津大学校友董维翰。

董维翰,字墨斋,1907年出生于山西省绛县。1923年从绛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西省最好的中学——太原第一中学。192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洋大学预科,下图为董维翰的预科成绩单:

图片1.jpg

1929年预科毕业后升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下图为董维翰的本科成绩(部分),其中多门课程分数为满分。

图片2.jpg

1933年董维翰毕业并获工科学士学位,下图为董维翰毕业时拍摄的学士服照片和同学刘*(白方)给予他的毕业评价:“董君维翰,山西绛县人也。为人忠沉果毅,不事浮饰。其向学也,精诚无间。前肄业太原第一中学时,成绩卓著;迄后就学北洋,潜习土木工程,学识经验,极为同学敬仰。今君学成毕业,服务社会,为母校争荣,深堪誌念”

图片3.jpg

大学毕业后,董维翰先后任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员和太原德国工程顾问办公室会务员。1934年他听闻山西省要招公费留学生去德国学习电机制造,而他是土木工程的,似乎“先天不足”,但他还是凭借刻苦努力,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山西省公费留德,和杨振宁博士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同船出洋。而这次留学也给予了董维翰第一次欧洲游历的机会。下图为《北洋周刊》上刊载的文章“友声——董维翰同学函告赴德留学“

图片4.png

1937年董维翰获德国卡斯鲁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学位,1938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因他的论文优异,仅用了一年时间又获捷克布拉格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39年在著名的西门子公司电机制造厂任工程师。两年后,1941年6月德国政府承认汪精卫汉奸政权,董维翰出于满腔义愤,辞去了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职务,在我国驻德大使馆撤离并断绝邦交之际回到祖国。回国后应西南联大之聘,任电机系教授,以后历任齐鲁大学物理系主任、贵州大学机电系教授兼系主任、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兼任电工学教授。

1947年董维翰作为中国电力工程代表出席荷兰海牙世界动力会议。会后又访问了欧洲各国及美国和日本的工厂,这也是继他欧洲求学工作后,第二次欧洲游历。

而董维翰的第三次欧洲游历经过则更为传奇。1987年董维翰退休后,虽然已年过80,但他还想去看看自己曾经留学的德国,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再一次出国旅游参观学习的愿望。同年9月,他带上所有的积蓄700美元,独自一人从北京登上了通往西伯利亚的国际列车。从此,董维翰就开始了他单枪匹马周游列国的“长征”,历时近四个月,周游了20个国家的41个城市。下图为董维翰第三次游历欧洲路线示意图:

图片5.png

董维翰的行程首站为他曾经留学过的联邦德国。已逾八十高龄的中国老教授回到他离别五十年的“第二故乡”,这一事件令德国记者和德国人大为感动,先是柏林《镜报》,继而又有《汉堡日报》、《斯图加特日报》、《科隆日报》和《卡尔斯鲁厄日报》、陆塞恩等地方的报纸进行了专访,作了报道并配发了相关照片,他们热烈欢迎这位来自伟大中国的老朋友,《镜报》称他是“几乎过了半个世纪又回来的老柏林人”;《汉堡日报》赞扬他“精力充沛并富于冒险精神”;《科隆日报》在报道中引用了他的原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最重要的”。

在董维翰游历欧洲的一百多天里,各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热烈欢迎这位来自伟大中国的老朋友。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向他亲切问好并帮他拿东西、带路,有几次出租汽车司机不但不收他的车费。反而表示:“为伟大中国来的教授开车是我的荣幸”。一些刚结识的新朋友争相邀请他去作客,因而他的访问计划一延再延。甚至几年后来上海的一批外国游客还在路上认出了他,说他们早在报上就知道了他。

董维翰回国后被评选为1987年上海市家庭新闻人物,《人民日报》海外版于1988年3月7日也刊出《天下一家》的专访,广州《羊城晚报》海外板、上海《劳动报》、《华声报》都发表了专访。

董维翰重访联邦德国主要是应意大利米兰出版社之邀,商谈翻译其编辑的《外国谚语辞典》事宜。该书为意、拉丁、法、西班牙、英、德、希腊七国语言对照,于1989年2月出版,书名《英国谚语大辞典》,又名《西方的智慧》。书印出后,董老把书寄赠给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不久后他就收到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日本国明仁天皇、墨西哥总统卡罗斯、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等七国元首寄给他的感谢信和他们的亲笔签名及回赠的照片。为此,《山西日报》于1992年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一情况。

董维翰以八十高龄,行万里之游,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介绍欧洲文化,老有所为,为促进中欧友谊与合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被誉为中欧往来的“民间外交使者”。

 

参考文献:《八十一岁开始的“长征”——记民间外交使者董维翰教授》,作者大孟。